第二十五屆中國地球物理年會報告綜述

發布時間:2014-05-05浏覽次數:153

第二十五屆中國地球物理年會于2009109-13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

10日上午大會開幕式在中國科技大學東校區禮堂舉行。也正值傅承義教授誕辰10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劉光鼎院士在會上表達了對傅承義教授的緬懷之情。同濟大學的馬在田院士作了《南方海相碳酸鹽岩油氣地震勘探關鍵問題及其對策》的報告,指出了海相碳酸鹽岩構造複雜,岩性變化大,速度變化劇烈等情況,在地震資料的采集處理和解釋方面談了自己的想法,并在最後指出了現在的一些誤區,提出地震地質一體化研究的觀點。另外丁仲儀院士作了《全球變化及其背後的利弊博弈》的報告,指出了人們通常認為CO2濃度增加與全球溫度升高的高敏感性關系是不對的,并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滕吉文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報告題目是“汶川-映秀8級大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與殼、幔特異結構和深層動力過程”;董樹文(中國地質科學院),報告題目是“SinoProbe-中國深部探測實驗”;Thomas J.AhrensSeismological Laboratory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報告題目是“New Discoveries in Geophysical Mineral Physics of the Deep Earth”;Li Zhao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sAcademia SinicaTaipei),報告題目是“Finite-Frequency Approach to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nversion of Seismic Waveforms”;

各個專題的讨論在11号和12号舉行。大會共分為二十三個專題,内容包括:地球物理的進展及前沿;油氣田與煤田地球物理勘探;儲層描述與開發地球物理;固體勘察地球物理;工程、環境、城市與礦山地球物理;地球内部結構及其動力學;岩石圈結構及大陸動力學;古地磁學、磁性地層學與環境磁學;計算地球物理;空間大地測量、地殼運動與天文地球動力學;地球物理儀器與觀測技術;地震學研究中的新技術、新方法;信息技術與地球物理;地球介質各項異性;海洋地球物理;中國巨災綜合預測和環境變異;地球電磁法研究與應用;空間天氣與人類活動;地磁與高空物理;地球物理與海洋安全;地球重力學研究與應用;21世紀地熱研究與應用;深部流體與油氣藏、金屬礦床的形成及預測等方面。本次地球物理年會可以說是包含了各個方面:從經典理論到前沿進展,從正演到反演,從采集、處理到解釋,從宏觀的大地電磁到微觀的孔隙流體等等。11号和12号各個專題分别進行了交流讨論。

張軍華教授做了《地震屬性研究新進展》的報告,他總結了地震屬性提取的要素并做了對比分析。其中對于窗函數的選取要注意時窗大小的選擇的問題以及截斷效應的影響。另外還要考慮計算方向的選擇,探索傾角的确定。近幾年又有新的屬性技術提出,其中有結構張量相幹體技術、紋理屬性、地震複合屬性,曲率屬性。

我個人在第三專題《儲層描述與開發地球物理》中做了《粘聲介質單程波法VSP正演模拟》的報告。在報告中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使我受益匪淺。

13号上午舉行了大會閉幕式,我校鄭靜靜博士的《基于Curvelet變換的面波壓制方法》被評選為優秀論文。

綜上所述,本屆地球物理年會成果多,水平高,熱點問題突出,涉及範圍廣,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本屆年會報告包含了了許多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重大國際⏭➰課題,國家和自然基金重大項目的研究成果等各方面非常出色的成果。針對舉世震驚的汶川大地震及其構造背景,年會邀請組織了大會報告和專題報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對于促進汶川地震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會議對于地球物理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總結人:何兵紅

Baidu
sogou